2010年到2012年,亚马逊、京东、淘宝、当当、苏宁等综合电商平台先后上线了母婴频道,并迅速占据母婴电商市场份额。据艾瑞数据显示,2012年,中国母婴网购市场交易规模全年增长86.0%,达到610亿元,约占中国网络购物整体市场的4.3%。以京东为例,自2010年7月母婴频道正式上线,自营母婴产品的销量一路攀升,2010-2013年间京东母婴每年销售额均保持300%增速。
综合电商逐渐壮大的同时,O2O的风也吹进母婴行业,母婴行业的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进一步开拓。而在品牌特卖、跨境电商、母婴社区等等细分领域里,也出现了贝贝网、蜜芽、宝宝树等新的入局者。
电商企业的入局,带到行业的改变是显著的。比如在过去,消费者想要溯源产品源头,要么会以”不方便告知“为由被拒绝,要么只能获得某一批次产品信息,无法具体到消费者个体。而在今天,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是逐渐明朗化的。换句话说,电商企业想要在母婴行业获得“核心竞争力”,实际上需要做的,就是建立起自己的“供应链优势”。
所以回到开头那组每年保持300%增速的数据,京东能够保持这样的增长,成为媒体描述中“最值得母婴消费者信赖的电商企业”,实际上就可以看做是消费者在为京东的“供应链” 买单——多年深耕的自营模式,并不是狭隘的自己“开店”,而是建立起一个仓储、物流、售后服务等环节的供应链全链条。
这样的结果就是,几乎只有京东能够给母婴消费者提供“可控”,这个非常关键的消费体验。京东则通过“自营”这种“麻烦”的方式,进一步完成消费者对于母婴产品包装、配送时效等硬性指标要求的匹配——这与传统货架式电商就形成了本质上的区别:货架式电商只是参与“教育”,而自营模式则是围绕“商品”展开的。
举个具体的例子。京东有一套企业溯源系统,消费者通过京东的App或者网站,就可以追溯产品源头,知道这件货品是哪里来的,谁生产的,谁发货的,以及是怎样送到消费者手中的。
根据京东物流上市后的首份财报显示,截至2021年6月30日,京东物流运营的仓库总数量约1200个,仓储网络总管理面积约2300万平方米(包含云仓生态平台的云仓管理面积)。仓储、分拣、打包、运输及配送的一线员工数量超过26万人。这些供应端的硬实力,也帮助京东母婴在下沉市场狂奔。
此外京东母婴也在产品端进行严格把关。一方面与行业品牌巨头达成深度合作,例如在2013年就与惠氏、雅培、帮宝适、好奇、美素五家母婴品牌巨头达成深度战略合作。另一方面,对产品质量、品质有溯源的管控,像是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权威机构的执行标准,获得国家相关机构的认证等等。
而在售后环节上,除了电商企业要求品牌售后服务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外,京东在消费者关心的奶粉品类上,也通过推出“试吃无忧”、“全保换新”等保障,为消费者进行兜底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消费者减轻选品的成本。
根据《2021年中国母婴市场消费趋势研究》进一步指出,在母婴产品购买线上渠道中,综合类母婴电商平台占比72%,母婴垂直电商平台占比35%。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企业们,正帮助消费者和品牌,重新建立起对母婴行业的信任。
在电商企业介入,重构母婴行业渠道与服务的同时,以2016年施行的《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》(下称注册制)为代表的行业政策,也加快着母婴行业尾部出清。数据显示,注册制实施前,国内108家乳粉生产企业共有2300多个配方,个别企业配方数量甚至超过了180个,经国家质检总局备案的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数则为300多个,约900多个配方【4】。
注册制通过明确规定每个奶粉生产企业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 种产品配方,大幅提高行业门槛,使得众多占据低线级市场的杂牌纷纷倒闭。根据欧睿数据显示,2016-2020 年中小奶粉品牌市占率从 31%下降至 11%。
与此同时,国内母婴行业的从业者们,也进一步洞察消费者需求,通过产品质量提升、品牌营销创新等途径,逐步拿回市场份额。根据尼尔森零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,母婴三大品类(婴儿奶粉、婴儿尿布、婴儿洗护)均呈现品牌本土化趋势。